以人工智能(AI)、區(qū)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5G和Internet(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及移動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1] 在教育教學實踐方面的價值與潛力日益凸顯。今天的數字技術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識,已越來越深入廣泛應用于發(fā)掘學生潛質、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教育公平,特別是在線教學期間,全學段、全覆蓋的在線教學推動了數字教學資源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方式廣泛實時共享,為數字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常態(tài)化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開啟了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新紀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從國家層面對推進教育數字化進行了安排部署。當前,中小學教育要落實教育數字化,推動數字教學內容和資源庫建設,推動教師數字素養(yǎng)和數字化能力培養(yǎng),推動課堂教學過程數字化,以數字賦能教育教學評價;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數字化浪潮,以數字思維更新育人理念,以數字技術構建教學新模式,以迭代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打造教育教學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彌合教育數字鴻溝,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一、數字技術賦能中小學教育的實踐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實踐主要圍繞數字教學、數字管理和數字評價等方面展開。總的來說,數字技術可以通過電子教材、在線教育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高質量學習資源;可以通過虛擬課堂、遠程教育等,實現雙向互動教學;可以通過數字化評價工具,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更精準的評價;可以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實現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系統(tǒng)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師生實際應用中,數字技術主要用于教學資源的獲取制作、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學生學習的支持輔助等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制作各種教學資源,更好地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多維度學習。
(一)提高教師教學的感染力。從課堂教學角度,利用數字技術可以使教師方便快捷地獲取大量所需的教學資料,從而建構多維立體的教學資源庫,教師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內容包裝成教學“命令”,而是以文字、圖片、視頻、游戲、交互動畫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場景來幫助學習者建構認知。另外,依托數字技術還開辟了教與學的新通道,在數字技術支撐下的互動互聯(lián)學習環(huán)境中,呈現出協(xié)作知識創(chuàng)造的教學新形態(tài),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視覺呈現、靈動的交互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提高課堂吸引力。從教學管理角度,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動態(tài)評估,比如根據即時的學情評估對教學過程、進度進行更精準的調整,提高教與學適配度。
(二)拓展學生學習的廣泛性。數字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數字技術,學生身在課堂卻可以進行多樣化學習活動,比如通過互動式學習平臺進行在線練習,通過模擬實驗軟件學習科學實驗方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課外實踐,還可以實現校內外學習者同步上課、做題、交流互動,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數字時空中有更多平臺和機會發(fā)掘更多的知識。又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就是將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方式實現更廣泛的共享,助力構建國家級在線學習共同體,也有力保障了教育公平。
(三)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數字技術的使用可以在很多方面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首先,數字技術可以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的學習形式,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游戲等形式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2]。其次,數字技術可以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并給予適當幫助。最后,使用如電子筆記、課程管理系統(tǒng)、在線討論區(qū)等數字化學習工具,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交流。總的來說,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助力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和有趣,從而促進學習效果提升。
二、數字技術賦能中小學教育的現實困境
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效顯著,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實踐,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比如教師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意識還不強,數字技術實踐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對數字教育的接受度有差異,數字素養(yǎng)還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適應數字技術更新?lián)Q代的要求。
(一)教師數字素養(yǎng)影響數字技術作用的發(fā)揮。數字技術作用的發(fā)揮對于使用者的數字素養(yǎng)要求較高,尤其是對于教師有較高要求。以某省L縣為例,45歲以上中小學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5.28%。相對來說,這部分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比較欠缺,數字化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同時,也不習慣使用數字技術手段對學生學習和教學進行評價分析,這是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學生對數字技術接受程度不均衡。某省L縣鄉(xiāng)村中小學學生人數占該縣中小學學生總數的31.11%。調研發(fā)現,鄉(xiāng)村中小學學生數字素養(yǎng)整體偏弱,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多以基本技能為主,缺乏交流協(xié)作、信息素養(yǎng)等內容的延伸以及在價值觀等方面的有效引領。
(三)基礎設施不適應數字技術的升級換代。學校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是應用的基礎。調研顯示,鄉(xiāng)村中小學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更新進度滯后,直接影響著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中作用的發(fā)揮。
三、數字技術賦能中小學教育的對策
中小學校如何更好發(fā)揮數字技術的作用?亟須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學校數字化水平等,整體提升師生數字素養(yǎng)。
(一)增強教師的數字素養(yǎng)。教師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督處煍底炙仞B(yǎng)》教育行業(yè)標準提出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yōu)化、創(chuàng)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一是提升數字化意識。培養(yǎng)數字思維,順應數字時代新業(yè)態(tài),以開放心態(tài)迎接數字化、掌握數字新技能。比如理解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及教育發(fā)展中的價值,認識數字技術發(fā)展對教育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戰(zhàn)勝教育數字化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的信心與決心。二是提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了解一些必要的數字技術知識與操作技能。比如,一些常見的數字技術的概念和原理,常用的數字技術工具等,基于系統(tǒng)化的知識邏輯打破學科、學段界限,以數字技術輔助建立知識圖譜;基于學習者感知特點,以AR和VR等超現實方式呈現知識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現實場景中沉浸式、體驗式學習和感知,讓學習方式變得更形象、具體和真實。三是增強數字化應用能力。比如,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組織管理教學活動,借助數字技術對教學過程開展實時分析和可視化評價,使用錄播系統(tǒng)采集高質量、全過程教師行為數據,利用聲紋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行為進行準確識別和分析,還可以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評價結果以文字、圖表、雷達圖、儀表盤等更加直觀、易于理解的可視化方式呈現,幫助教師賦能教學評價,開展學情診斷分析,進行教學反思。同時,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家校協(xié)同育人等。
(二)積極提升學生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學校、家庭與社會應攜手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數字技術支持學習,積極提升學生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一是增強學生有效利用數字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多媒體技術、搜索技術、人工智能等。二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能力,如數字技術提供了海量的在線學習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額外的學習機會。三是培養(yǎng)學生實現智能化學習的能力,比如語音提醒、智能學習規(guī)劃等個性化學習服務、自適應學習資源、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科學、高效,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三)加快數字化資源建設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要全方位調動、配置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治理發(fā)生創(chuàng)新性變革,推動教育數字化步入快速發(fā)展期。一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源整合,如統(tǒng)籌配置數字化基礎設施,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推進精品課程、實驗平臺等數字資源共享,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二是充分開拓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拓展構建各種新型教育環(huán)境和形態(tài)。三是充分發(fā)揮數字技術特性,如發(fā)揮其時空延展性特點,搭建遠程教學等在線學習平臺,延展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廣泛度;發(fā)揮其即時性特點,幫助教師實施即時測試和評估等。四是借助數字技術賦能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通過社交網絡、在線問答社區(qū)等新的知識生成和交流模式,激活每個學習者的能量,使得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能夠參與創(chuàng)造知識。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當前及未來一個階段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和重要方向。數字技術通過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深化學生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等方式,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數字技術并不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萬能藥”,不能完全取代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素養(yǎng)依然是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因素,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偟膩碚f,數字技術是促進教育教學提質增效的有力工具,在恰當的使用下能夠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助手,并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機會。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中小學黨的建設研究課題“數字技術賦能中小學黨建工作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SZXX2022A30)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江曉軍.數字技術賦能相對貧困治理邏輯與路徑[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68-75.
[2] 鄭巍. 5G主要應用場景思考[J]. 信息通訊,2018(2):261-262.
[作者雒軍剛系甘肅省電化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尹曉軍系甘肅教育社(中國教育報刊社甘肅記者站)記者]
《人民教育》2024年第3-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