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

流淌在甲骨文與古詩詞間的韻味

發(fā)布時間:2023-02-07 作者:朱愛華 來源:中國教師報

峰山腳下,一所新建的學校里,我遇見了攀登途中次第出現(xiàn)的風景,遇見了一群可愛的人,也遇見了邂逅甲骨文的古詩詞。

擦亮一顆星

學生小文在家長眼里“無藥可救”,他上課時不是吃零食就是撕廢紙。我想,有沒有一個辦法既能約束小文的課堂行為,又能激發(fā)他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呢?那時,我們正在學習古詩《所見》和甲骨文“牛”字,學生或深情朗誦,或低聲吟詠,或模仿創(chuàng)作。是不是可以讓小文創(chuàng)作一幅甲骨文字畫?想到這里,我突然來了靈感。

一張白紙交到小文手上,再交回來的時候已經(jīng)變成一幅畫,畫面美得出乎意料:兩只大大的牛角,一條小小的鞭子,這是我見過最簡潔、最生動的《所見》。那一刻我激動不已:也許在小文的眼中,所有的漢字和數(shù)字都會變成蜘蛛,爬到桌上、肩上;也許他的腦海里裝著天馬行空的豐富世界,只是暫時沒有找到掙脫羈絆的光源。

我和學生一起通過認識“漢字小時候”,了解先民最古老的表達方式,探尋漢字的“前世今生”。學到甲骨文“月”的時候,學生朗讀“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講到甲骨文“日”的時候,學生誦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學習甲骨文“天”的時候,學生朗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小文的眼睛一點點有了光。

甲骨文好像特別能夠激發(fā)小文創(chuàng)作的興趣,也許因為甲骨文本來就是一幅幅繪畫,形象且生動。遇到熟悉的主題,比如,關于身體、動物、自然的甲骨文,小文更是興趣盎然,上課吃零食、撕廢紙的行為也少了許多。小文總是不停地畫啊畫啊,兩個月后竟然還根據(jù)象形字卡猜出了152個甲骨文!

大家的贊許讓小文充滿動力。有一天,小文交上來一大本甲骨文古詩——我不知道小文創(chuàng)作這本“巨著”用了多長時間,耗費了多少腦細胞,修改了多少次——但我相信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小文一定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優(yōu)勢,激發(fā)了自己的潛能。

我有無數(shù)個理由期待,小文一定可以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點亮一間屋

有一天,我聽了一節(jié)中年級的閱讀課《荷花》,這是一個課堂實錄的片段——

教師:讀著“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教師:讀著“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你又想到了哪首詩?

學生:我想到了《江南》。

教師輕輕一點課件翻頁筆,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甲骨文版的《江南》,搭配上“魚戲蓮葉”的中國水墨畫,怎一個美字了得!伴著美妙的音樂,純真的童聲也響了起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真是天籟之音。

這是一節(ji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常課”,但是卻點亮了一間教室。聽著學生脫口而出的古詩詞,看著屏幕上千姿百態(tài)的甲骨文,我仿佛看到在古老文字、古典詩詞的涵養(yǎng)下,學生像小樹苗一樣,以蓬勃的姿態(tài)抽枝、拔節(jié),逐漸枝繁葉茂起來。

當甲骨文與古詩詞結(jié)合起來,當畫面與朗讀結(jié)合起來,這穿越時空的碰撞也讓古詩詞變得立體、讓甲骨文變得鮮活靈動。這里傳遞的不僅是古詩詞的語言美和韻律美,還有許多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照亮一段路

“我的家鄉(xiāng)在海邊,這里沒有名山大川,沒有繁華璀璨,沒有奇珍異寶,可我很愛它——因為它有‘綠樹村邊合’的樸實,有‘泉眼無聲惜細流’的寧靜;它珍藏著我‘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童年,珍藏著爺爺‘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翻開周末隨筆,一個學生字里行間對古詩詞的巧妙運用讓我驚喜不已。抬眼看看黑板——每周都在更新含有甲骨文的古詩詞,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向我眨著眼睛。

原來,只要循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就會遇見旅程中的美好,就會感受旅程中的光明。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守望——每周觀看視頻《“字”從遇見你》,每周背誦兩首古詩(至少學習一個甲骨文),每學期開展一次非常有儀式感的“古詩考級”活動……這些都為學生的“詩意童年”涂上了一層溫暖的底色。

讀著學生的隨筆,我想起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歌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啟迪學生的心智;甲骨文則以別樣的打開方式,讓詩歌更有一番滋味。因為甲骨文與古詩詞的相遇,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加明媚,一詩一字早已在學生心里播下種子。

我真真切切地聽到了學生心里種子發(fā)芽的聲音,聽到了生命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峰山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2月0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