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zhàn)及對策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作者:賀冬萌 王永生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神州學人雜志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國家之間的人員流動,對國際教育開展造成了許多困難。本文根據(jù)疫情背景下國際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疫情下面臨的挑戰(zhàn)及學校、學生采取的應對措施,并對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最后,結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應對策略。

[關鍵字] 新冠肺炎疫情;高等教育;國際化

新冠肺炎疫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球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各國疫情防控步調不一致導致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地緣政治、意識形態(tài)及民粹主義嚴重干擾國際疫情防控合作,導致疫情周期延長,全球跨境人員流動長時間受限,致使全球跨境教育與文化交流長期停滯,高等教育國際化所受影響首當其沖。

全球高校校際合作與國際學生流動受到嚴重阻礙。由于各國對跨境人員流動實行嚴格的隔離措施,限制了跨國旅行,對全球高等教育合作造成重大影響。

一方面,基于人員流動的國際學術交流無法正常進行,根據(jù)我國有關高校的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90%以上的赴境外學術交流計劃沒有完成,90%以上的因公出國(境)學術交流經費沒有使用,國際學術交流不得不轉移到線上,疫情對基于人員流動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合作伙伴以線上會議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效果并不理想,校際合作關系被削弱。根據(jù)國際大學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以下簡稱IAU)進行的一項《COVID-19對高等教育影響的全球調查》顯示,在受訪對象中,近77%的校園不得不因疫情關閉并停止學校所有活動;64%的受訪高校認為疫情對于校際合作造成不同程度影響;51%的受訪高校認為疫情削弱了他們與國際合作伙伴間的交流。73%的非洲受訪高校認為疫情給學校發(fā)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這個比例分別高于歐洲(47%)、亞洲和大洋洲(44%)以及美洲(41%),所有數(shù)據(jù)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國際留學教育由于留學生受到旅行限制而無法到國外大學參加現(xiàn)場教學,即使可以獲得簽證并能跨境旅行,國外校園也早已關閉。據(jù)IAU的調查,2020年疫情期間,超過70%受訪高校的課堂教學被在線授課取代,更嚴重的是有近7%的受訪高校因為疫情停止了教學活動。因此,即使是未回國的留學生也只能依賴線上教學。線上教學無法像現(xiàn)場教學那樣進行面對面互動,有明顯的局限性,對師生心理感受及高等教育質量造成影響。

進入2021年,學生在選擇出國留學與交流時仍持觀望態(tài)度。首先,因為全球疫情仍在持續(xù)、反復,一些國家的留學簽證政策仍然沒有放松,不少國家的大學校園仍是關閉狀態(tài),留學生想出國留學也很難實現(xiàn);其次,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社會經濟不景氣加大了留學成本,留學負擔更加沉重;第三,鑒于全球疫情形勢,學生和家長擔心出國留學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出國留學的需求被大大抑制了。據(jù)歐洲國際教育協(xié)會(EAIE)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73%)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下出國留學的計劃被迫擱置。

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改變?yōu)榻處熀蛯W生帶來新挑戰(zhàn)。疫情使大多數(shù)留學生無法在校內或返回學校進行課堂學習,直播課、錄播課、慕課、遠程指導等線上教學和遠程授課成為疫情期間學生學習的主要模式。據(j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國有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名教師在線開出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這是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IAU的調查顯示,70%的受訪高校表示,課堂教學已被遠程教學取代。一項對美國高等學校疫情期間教學的調查也表明,99.5%的被調查機構將當面授課改為遠程和虛擬授課。線上教學和遠程授課為越來越多不能出國留學的學生提供繼續(xù)學習的可能。

然而,線上教學和遠程授課并不能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學生們通過交流溝通與團隊合作互相啟發(fā)不斷思考,完成對知識的創(chuàng)新性接納吸收與創(chuàng)造,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氛圍中完成學習過程,無論是心理感受還是實際效果,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教學都是知識傳授與創(chuàng)新的最好方式,利于年輕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同時,大規(guī)模轉為線上教學使教師一時間難以適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需要重新探究摸索,在線教授什么內容能讓學生容易接受,如何進行線上授課能讓學生容易參與,線上教學的課堂紀律和學習氣氛如何保障等,都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yè),如臨床醫(yī)學、藝術類專業(yè)等,無法通過線上教學完成實踐性的教與學,也為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國際間的學術和科研合作交流機會急劇減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蒲泻蛯W術人員的國際交流受到極大限制,傳統(tǒng)的有多國學者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學者之間的跨境交流互訪、跨國學術團隊的共同討論和共同實驗等交流和合作形式也面臨重大挑戰(zhàn)。據(jù)IAU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影響了所在大學的國際科學研究活動,很多國際學術會議被推遲或取消,科學研究實驗活動因不能在現(xiàn)場或進入實驗室而導致不能按時完成等。

在帶來各種挑戰(zhàn)的同時,疫情也為國際科研合作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和趨勢,例如各國加大了在健康衛(wèi)生方面的研究投入,各國學者更加關注當前危機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長遠影響。各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將目光投向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更多未知領域,如氣候變化和疫情危機對整個世界兩極分化的影響,等等。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將面臨改變。2016年以來,一些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提高關稅、排外等一系列措施,導致逆全球化和民族主義在全球不同區(qū)域暗潮涌動,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無疑成為逆全球化和民族主義的助推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信息和人才的自由流動實現(xiàn)全球教育交流與合作。為了既防控疫情又繼續(xù)進行國際交流,擴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規(guī)模,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方式方法,極大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在線教育交流的蓬勃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通過信息與人才全球范圍流動完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式會迎來多種形式補充,比如全球范圍內通過虛擬空間進行“云交流”,本地大學進行聯(lián)盟合作,利用已有國際教育資源進行“本地國際化”交流等。這些創(chuàng)新性的國際學術交流和高等教育合作將推動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避免世界走入高等教育逆國際化的死胡同。

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zhàn)

留學規(guī)模大幅下滑致使大學面臨財政困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間的高等教育交流,如留學、訪問、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屬于服務貿易范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跨境交流近乎停滯,學生無法出國留學,一些發(fā)達國家國際教育交流相關服務收入大幅下降,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長期依賴國際學生學費收入的大學收入銳減,很多大學不得不裁員,并縮減甚至取消科研項目。大學的國際教育服務收入減少,也使國家的國際教育服務收入減少,導致國家對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投入預算減少,進一步惡化了部分海外高校的財政狀況。

p30-表1.jpg

表1:在美國際學生入學人數(shù)趨勢變化

來源:美國門戶開放網(wǎng)站(opendoorsdata.org)

p31-圖1.jpg

圖1:在美學習國際學生數(shù)量趨勢變化(1950年-2020年)

來源:美國門戶開放網(wǎng)站(opendoorsdata.org)

持續(xù)的疫情和反復不定的留學簽證政策,使一些發(fā)達國家留學生規(guī)模持續(xù)下滑。以美國為例,根據(jù)美國國際教育協(xié)會(IIE)《2020美國門戶開放報告》,2018-2019學年國際學生為美國國民經濟貢獻了近410億美元,2019-2020學年,在美國學習的國際學生比上學年減少2萬人,減少到約108萬人,下降幅度達1.8%,是自2006年以來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見表1)。2020年,中國連續(xù)第11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2019-2020學年共有372532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中國留學生數(shù)量占全美留學生數(shù)量的34.6%,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留學生采取嚴苛的簽證政策,使很多中國學生放棄赴美留學計劃,轉而投向其他發(fā)達國家。

傳統(tǒng)教育模式面臨新教育模式的挑戰(zhàn)。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不得不進行大規(guī)模創(chuàng)新,但這種創(chuàng)新是被動的,缺乏前期準備,傳統(tǒng)教育受到新型教育模式和方式的挑戰(zhàn)。一些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公司和一些新興在線教育公司及時提供在線教育及交流解決方案,將成為大學教育的競爭對手。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雖然在線教育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補充或取代傳統(tǒng)教育仍待進一步觀察,但在線教育短時間內在全球范圍大規(guī)模替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使全球范圍的教育交流沒有因疫情而中斷,這無疑是當今科技進步在教育領域的充分反映。毋容置疑,在科技、市場和政策的綜合作用下,在線教育潛力無窮。

隨著在線教育的大面積普及,未來的教育國際化將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學生將擁有更多機會選擇適合他們的國際化教育形式,各國可以通過建立統(tǒng)一的遠程學習、學分轉移、終身學習和學分累積規(guī)范和體系,為世界各國的受教育者輕松完成課程學習提供平臺,大學可以據(jù)此為每個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的國際教育方案,從而為教育國際化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逆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zhàn)。近些年,世界飽受逆全球化之苦。逆全球化不僅表現(xiàn)在經濟貿易領域,也表現(xiàn)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其思想基礎是一些國家根深蒂固的保護主義,在教育國際化領域還通過泛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安全觀得到強化。逆全球化的實施手段是政策和措施上的系統(tǒng)性歧視、敵視和制裁等,這些對海外留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互訪交流、合作研究、合作辦學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活動都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也給逆全球化操作提供了不少“正當理由”。疫情的大流行更進一步強化了民族主義,國際交流與合作受到的沖擊尤為突出,以人員跨國流動為主要方式的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初衷是增進人民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而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對這一初衷形成了挑戰(zhàn)。

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

高等教育區(qū)域國際合作將更加突出。區(qū)域化或地區(qū)化一直是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事實上,最近一些研究也更加關注地區(qū)內的高等教育合作和交流。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區(qū)域合作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關于全球化政策的反復間接證明了逆全球化終究抵擋不住全球合作,至少擋不住區(qū)域合作,CPTPP、RCEP的成功實施或簽署表明,未來中國、日本、韓國與東盟區(qū)域內教育開放是域內國家的義務,合作是必然趨勢,因此,區(qū)域內國家間學生流動將更為頻繁。研究顯示,一些留學目的國改變獎學金項目性質、日益激烈的全球國際留學教育服務競爭、民族主義和反移民情緒的高漲、目的國安全狀況不佳等因素,阻礙了亞洲學生前往目的國留學。

歐盟的“歐洲教育區(qū)2025行動計劃”是全球教育區(qū)域化的典范,也是歐盟未來5年教育區(qū)域化的重大改革舉措。這是歐洲疫情過后經濟復蘇的重要步驟,同時也釋放了教育領域合作的積極信號。在亞洲,2017年4月29日由清華大學發(fā)起成立的“亞洲大學聯(lián)盟”(Asian University Alliance,AUA)成員來自亞洲1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所著名大學,以培育“獨特的亞洲價值”為宗旨,搭建亞洲高校共享資源并增進學生和教師交流的平臺??梢灶A見,高等教育區(qū)域化將成為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趨勢。

國際化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全球人才流動是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既是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疫情影響下,各國人才政策有所變化,國際化人才爭奪將越來越激烈,全球人才流動將出現(xiàn)新局面。就我國而言,疫情在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我國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留學生派遣國,受疫情和美國等國調整對華留學政策的影響,加上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展差距迅速縮小,出國留學的中國學子學成回國的趨勢將會加速。在目前形勢下,國家要緊抓這一趨勢繼續(xù)鼓勵出國留學,同時大量吸引人才回國,為中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催生智慧互聯(lián)的國際化教育。新冠肺炎疫情為信息技術在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中的應用提供了豐富場景,以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技術基礎,智慧教育以多元協(xié)同感知和多尺度的教育網(wǎng)絡為基礎,實現(xiàn)教育數(shù)據(jù)挖掘和知識繁衍結合,助力多元個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務,形成“感知-網(wǎng)絡-計算-服務”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將給全球高等教育提供巨大變革空間,推動未來智慧教育的迅速發(fā)展。

在這一新的教學體系下,教與學不再受時空和地理條件限制,智慧教育可實現(xiàn)從信息到知識的積淀、重組和衍化,進而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共享、知識互聯(lián)、群智協(xié)同、教育智學,從而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分享國際上先進豐富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習者可以主動選擇教育者,參與交流討論、導師指導、課程考核和獲取學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地位將發(fā)生本質變化。

疫情影響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應對策略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為全人類和諧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同時也為置身于世界政治經濟結構中的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沿和引擎,應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思維出發(fā),堅持開放辦學的定力和態(tài)度,尤其是經歷過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影響后,更應該通過加強全方位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引領者。

創(chuàng)新國際合作范式,推進高等教育“國內國際化”建設。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專家簡·奈特(Jane Knight)將教育國際化分為“國外國際化”(international abroad)和“國內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兩種形式,其中“國內國際化”指的是國內教育的國際化,其目標是使受教育者不出國門就享受到國際化教育,這就要求高校將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全球成熟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自身人才培養(yǎng)過程相銜接,使更多學生不受資源、條件的限制而獲得國際水平的教育,因此,高校要采取多種方式實現(xiàn)課程國際化。同時,在國內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建國際化教育交流環(huán)境,引入跨文化和國際維度的研究、課外活動,并將當?shù)匚幕兔褡迳鐓^(qū)團體因素融入教學中,展現(xiàn)包容的國際視野,讓外國學生和學者融入校園生活和活動。目前,在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跨境流動減少的情況下,國內國際化對于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有更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應該利用現(xiàn)有的國際交流資源,努力擴大國內國際化的舉措。

充分把握國際形勢,打造高校國際合作新空間。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時間、空間和形式都受到極大影響,我國高校應抓住我國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中一枝獨秀的良好機會,主動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謀求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機會,統(tǒng)籌優(yōu)化國際教育合作布局。我國高??蓪⒎e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點,積極謀劃、拓展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打造“一帶一路”人才培養(yǎng)和培訓特色項目,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使者,為深化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伙伴關系作出高校的積極貢獻。同時,要積極轉變以人員跨境流動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加強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交流互訪、人才接引、科研合作、學術會議等活動的“智能+”模式。

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服務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隨著全球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需要超越國界的國際組織發(fā)揮作用。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我國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深化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國際機構的合作,借助國際組織的力量,提升我國在國際教育舞臺的話語權,為我國教育走出去和國內教育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為全球教育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在高校國際化進程中,要深刻認識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的影響,積極合作開展人類健康重大問題、國際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擴大教育領域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和優(yōu)勢教育科研資源供給,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牽頭組織成立大學國際聯(lián)盟和學科國際聯(lián)盟,積極組織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校和學術機構開展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系統(tǒng)研究,以更加自信的心態(tài)、更加寬廣的胸懷,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大膽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疫情影響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面臨新的挑戰(zhàn),呈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讓我們在危機中看到新機,在化解危機的同時,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新的變革。只有通過廣泛鏈接全球優(yōu)質辦學資源和科技創(chuàng)新資源,深入?yún)⑴c世界高等教育合作與競爭,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回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中國高校才能真正以一流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作者賀冬萌系北京工商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永生系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1] Aristovnik A, Ker?i? D, Rav?elj D, et al. Impa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life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A global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20, 12(20):8438.

[2] Jane Knight. 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3, (33):2-3.

[3] Marinoni G, Van’t Land H, Jensen T.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J]. IAU Global Survey Report, 2020.

[4] 馬佳妮.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留學生教育的特征、挑戰(zhàn)與趨勢[J]. 教育研究, (10):134-149.

[5] 劉剛,張蕊.論構建高校校外合作新格局[J].中國成人教育, 2020, (04):45-47.

[6] 劉佳婕.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寧波高校在地國際化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0, 33(23):51-52.

[7]劉進,高媛, Philip G.Altbach, Hans Devit. 阿特巴赫談新冠疫情對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J]. 現(xiàn)代大學教育, 2020, (6):31-38.

[8]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思想體系研究”課題組, 周遠清, 瞿振元, 陳浩, 劉獻君, 別敦榮, 周光禮, 宣勇.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思想體系舉要[J].中國高教研究, 2017, (04):1-25.

[9]李宇明, 李秉震, 宋暉, 白樂桑, 劉樂寧, 吳勇毅, 李泉, 溫曉虹, 陳聞, 任鷹, 蘇英霞, 劉榮艷, 陳默.“新冠疫情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挑戰(zhàn)與對策”大家談(上)[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20, (04):1-11.

[10]沈庶英, 劉芳銘. 疫情期間漢語國際教育在線教學反思[J]. 中國高等教育, 2020, (09):54-56.

[11]徐小洲, 闞閱. 跨入新全球化-新時期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挑戰(zhàn)與對策[J]. 教育研究, 2021, (1):129-137.

[12]張應強, 姜遠謀. 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 高等教育研究2020, (10):1-9.

[13]張軍.構建中國特色智慧教育體系的思考與實踐.“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系列報道.

[1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 2018.

文|賀冬萌 王永生

來源:神州學人(2021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