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理念為導向,探索“大心理”與“大思政”融合互通的教學模式,最大化地發(fā)揮出學科融合的價值以及對學生實踐教學的提升,將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學科課程所學習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心理健康的青年大學生。
[關鍵詞]“大思政”;“大心理”;交叉融合;多學科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整體教學計劃,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備專業(yè)教師,每校至少配備2名。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育人主體的作用,規(guī)范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這就要求高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促進學生成長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重要任務來抓,構建以研究為導向,以現(xiàn)代技術為支撐,全貫通、全方位、高效實用、深受學生喜愛、富有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體系?;谶@樣的考慮,我們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思考,并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構建 “大思政”和“大心理”相結合的互動教育模式,保證“大思政”與“大心理”綜合育人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時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系統(tǒng)建設中課程設計待解決的問題
教材內容的教育理念與目標還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和大學生的心理需求?,F(xiàn)行教材內容大多針對少數(shù)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缺乏對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的發(fā)展和全方位成長的關注。此外,教材內容缺乏宏觀的、多角度的、深入的引導。教材內容相對單一,缺乏整體的融合性。心理健康狀況受遺傳、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以及外部社會各個方面的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大多還未真正納入各高校整體教學計劃頂層設計中,既缺少多學科的融合,也缺少與通識課程的融合互通。
以比較研究的視角看,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結構特征表現(xiàn)為,極為重視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為學生提供整體性、多元性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提供多樣的跨學科項目課程。與此同時,在專業(yè)教育的核心任務中也大量融入不同的課程內容。大學圍繞特定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實施教學,由不同學科背景的教職人員開設課程,呈現(xiàn)出多學科的特征。這種打破學科隔離,明確以人才培養(yǎng)為本位,而非以學科為本位的理念,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科交叉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和發(fā)展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例如,麻省理工大學本科通識教育階段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進行交叉與融合,將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這種課程設置方式是以某一課程為主,又融合了相關的多個課程,以此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加深對某一學科的深度理解。這種新型的課程模式已經是世界一流大學新的課程設計模式,形成了共識。
心理教育是涉及學生成長的多個方面的一門綜合課,如心理教育課程融入道德、文化、法律、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以及積極心理的核心要素,那么這門課就會給學生帶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更廣闊的發(fā)展平臺,對學生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2018年,《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要求“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一定要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多樣性和實用性,在與多學科融合交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心理調適方法,強化學生對理想信念、人生價值、生命意義、豁達胸懷、高尚情操的正確認知。
文件的總體方向非常明確,但是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進實際的課程設計與教學中,還需要深度思考與探索。例如:在知識方面,如何將各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和通識知識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使理論知識更具有深度和價值;在能力方面,如何通過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在責任方面,如何將德育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在個性方面,如何幫助學生發(fā)展成為自信、開放、積極、樂觀和能適應多元文化環(huán)境的人。只有明確了這些具體的教學目標,才能設計出適應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課程內容。
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一門課如果要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探索,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對此具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但教法還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教學方法相對單調、手段單一,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合作較少,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缺乏趣味性和層次性,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不足,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難以真正沉浸在真實案例分析中與思考中。
高校應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基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理念與實踐經驗,高校應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體系,要加強融合課程的頂層設計與研究。首先,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相互協(xié)同,并優(yōu)化兩者的教育內容,使之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其次,整合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思政教育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兩者教學內容相互融合;同時,整合跨學科資源,通過與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展教學路徑,有效提升學生的全方位的認知視野,拓展知識廣度,從根源、底層方面預防問題發(fā)生,解決實際問題。
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精準設計教學內容。為了精準設計、挑選教學內容,大學應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基于調查結果確定心理教育內容,并設計實用的、具有針對性的輔導活動,主要包括以下15個方面的內容。自我認知:通過授課,應用能力、個性測驗等,幫助學生全方位了解自我;新環(huán)境適應:通過講座,了解大學校園文化特色、育人理念,以便學生盡快轉換角色;高效學習:開設認知與高效率學習課程,讓學生了解人腦信息加工模式,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學會高效率地預習、聽課、做筆記,學會科學用腦;時間管理:邀請優(yōu)秀學子介紹學習經驗,介紹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做好時間分配及如何對抗拖延;組織技能:讓學生組織參與內容豐富、不同類別的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情緒管理: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讓學生明白如何覺知自我情緒,合理處理不良情緒以及提升個體情緒智能;人際溝通:通過課程講解,案例分析,組織辯論與演講,提升表達能力與說話技巧;團隊合作:讓學生參與小組協(xié)作學習,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或科學研究項目,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跨文化適應能力:組織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參與文化多樣性活動,加強學生彼此間的溝通以及對外來文化的理解;交友與戀愛:通過講座、案例分析、討論,讓學生學會如何交友,如何正確、理性地處理親密關系;壓力管理:學會分析壓力源,通過講座、咨詢輔導,參加壓力工作坊,學會處理壓力的技能;領導與管理能力:課程包含領導學、公益與慈善,實踐課包括自我了解、個性測試、溝通與演講、參觀探訪等;就業(yè)指導:讓學生學會就業(yè)分析,學會寫求職報告,參與模擬面試等;思政教育: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國情教育等為主線,融合綠色、環(huán)保、可持續(xù)、創(chuàng)新等特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國內、國際形勢,讓學生們深度思考,承擔年輕人應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上這些課程與活動貫穿在教學與各項活動當中,既有理論課,又有實踐,二者交融,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高校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心理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為了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用討論法、問題導向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視頻拍攝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吸引學生參與,著力打造有理論、有實踐、有技巧、有方法的鮮活的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課。
例如,將知識學習與調適方法相結合,授課強調心理調適方法的訓練,其目的是將知識和方法內化為個人的心理調適能力;視頻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團隊自主策劃、選題、拍攝視頻,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趣味性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會提供豐富的案例、小故事、知識鏈接、心靈體驗等內容,這些案例、故事大多是發(fā)生在同學們身邊的真實事件,以此加深學生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與深度思考;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積極探索并發(fā)展集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網絡課、微課等教學平臺為一體的全方位教學網絡,形成多個平臺共同參與、互通互融的教學方法;網絡平臺辯論課,利用線上論壇,結合當前與大學生心理相關的社會熱點與課程內容發(fā)布話題帖,引導學生根據話題帖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師生互動,同學之間互動的開放式平臺,鍛煉學生主動表達能力以及定量定性分析能力;心理健康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心理健康大講堂向學生們提供心理健康主題的公開宣講,大講堂內容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
除了健康心理教育課程外,大學應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為少數(shù)或特殊群體的學生提供專業(yè)的輔導,為全體學生提供積極心理服務。比如,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專業(yè)的個體心理咨詢服務,如果學生對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和隨訪不太適應,可以選擇寫郵件的形式進行咨詢,還可以提供團體心理咨詢服務。定期舉辦各類心理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問題的發(fā)生。活動形式有線上及線下,有講座、工作坊、讀書會、心理廣場、心理科普文章及視頻等。聯(lián)合學生社團推出不同主題的有趣活動或小型工作坊,圍繞人際溝通、心理解讀、正念冥想、壓力緩解、情緒測試等,提供趣味活動。協(xié)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大學及當?shù)匚幕h(huán)境,設立有親和力的文化適應活動。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幫助學困生群體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管理能力,重建他們的自信與自尊。通過群體互助例會、小組活動、周挑戰(zhàn)等活動幫助學生在一個安全開放的群體中完成剖析自己不足,互相扶助共同成長。把體育、藝術、心理治療活動融為一體,組織有問題的或遇到困難的、需要幫助的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參加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通過這些系列活動,使學生們減輕焦慮與抑郁,重塑積極自我,融入大集體生活。
高校要注重教師隊伍培訓與提升
高校心理教師隊伍是一支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團隊,其主要任務是,了解學生、親近學生、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身體健康、情感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協(xié)助學生處理好學習與生活、興趣愛好與學術要求、能力與職業(yè)規(guī)劃等關系,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心理教師的言語、行為、態(tài)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因此大學要注重對他們專業(yè)水平的培訓與提升,培訓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個人性格方面,應具有清晰的身份認同與穩(wěn)定的價值觀;身體健康,有適當?shù)倪\動及合理的飲食;熱愛學生,能夠積極傾聽學生的經歷與感受,表現(xiàn)出真誠的關懷;喜愛閱讀,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喜歡與年輕人相處,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及社交常識與技
能;能夠整合自己的經驗、感受及行為;懂得從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與靈活的咨詢技能;尊重和欣賞自己與別人;在面對改變時,持開放的態(tài)度;能投入工作并能夠在工作中找尋到意義。
在業(yè)務素養(yǎng)方面,應注重研究,以學生需要為本;心理課程設計貼近青年學生;教學方法多樣,強調“做中學”,關注過程管理;理論知識與實踐并重;能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能整合校園及以外的各種資源,為學生所用;支持與服務活動具有彈性及精準性;活動豐富多彩,活動方式適合年輕群體。
在思想覺悟方面,要愛國愛黨,立場堅定,堅持知行合一,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富有親和力,充滿真情、熱情和激情,善于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的品格成長。
在新課程設計方面,要打破場域性限制,注重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融匯新時代的特點、理念,融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資源,推動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拓展;始終遵循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激活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教學元素,打造集心理課程、思政課程、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課程實踐和社會實踐為一體的融合式教學體系。
【作者鈔秋玲:西交利物浦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原載2023年第10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