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參加了一場語文聽評課常規(guī)教研活動?;顒臃致犝n和評課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聽課的內容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元日》,其教學目標有四部分:一是正確認讀“屠”“蘇”“符”,學寫“符”,借助圖片理解“屠蘇”的含義;二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元日》,背誦《元日》;三是學習“利用注釋”“抓重點詞語”“通過故事”“背景資料”等方式讀懂詩句,理解《元日》這首詩的詩句含義;四是開展春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綜合實踐活動,確定主題,了解獲取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制定活動計劃。教學流程大致如下:通過故事,認識“元日”;借助字典,讀通古詩;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語、讀懂古詩;結合詩意,讀出意境;了解背景,讀出情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評課時,不少一線教師認為本節(jié)課是一堂扎實有效的好課,其理由有三:一是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設置比較合理,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有序、合理。二是學生在課堂上通讀古詩,借助注釋,抓住“屠蘇”“新桃”“舊符”等重點詞語,讀懂古詩,能背誦古詩,教學效果好。三是結合課后思考聯(lián)系實際,開展春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與生活對接。
而指導專家卻認為本節(jié)課是碎片化的知識傳授,沒有關照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一堂仍有很大改進空間的課。其理由是:教師重視的是技術的指導,如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語讀懂古詩;結合詩意,讀出意境;了解背景,讀出情感等,有時還有“告訴”的痕跡,如對“元日”的理解等,知識是教師給予的,不是學生主動獲得的,課堂上呈現的是散狀式的語文知識教學。
對此,一線教師產生了疑惑,按照評課標準來評判的課也有問題,究竟什么樣的課是好課?
按照一定評課標準評判的所謂“好課”,沒有站在專家的高度來評課,更沒有站在課程的高度來看課。這里主要牽涉到評課視角問題,一線教師評課的視角是課堂視角,有強烈的教學意識,對教學的敏感性與自覺性程度較高,凡是熟悉課堂教學的教師,都能夠站在教學的立場來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專家評課的視角是課程的視角,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對課程的敏銳性和自覺性程度較高。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課堂教學,還要站在課程的視角來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從教學意識向課程意識轉變。
那么,從課程意識出發(fā),本節(jié)課應該圍繞“元日”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文化構建,選擇與之密切相關的文本,如詩歌、散文、故事、傳說、習俗等內容,承載春節(jié)文化。對《元日》這首詩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解、背誦,而應該是師生一起共同建構、豐富、挖掘和探討春節(jié)文化。
基于上面的理解,教師應從課程著手,從課堂著眼,重構教學。教師可以嘗試以古詩《元日》為引子,對《元日》的教學不必字字深挖、細品,達到初步理解、誦讀、背誦即可,引出春節(jié);然后從關于春節(jié)的詩詞、美文、傳說、故事、習俗等,引導學生了解春節(jié)習俗,對春節(jié)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最后探究春節(jié)習俗文化形成的原因及意義。另外,教師也可以從課程的視角來建構,從課堂的視角來落實。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春節(jié)的相關信息;課中讓學生匯報整理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從春節(jié)與詩詞、春節(jié)與美文、春節(jié)與習俗、春節(jié)與故事等方面展開研討,初步感知春節(jié)文化的形成與意義;課后引導學生用簡報或手抄報等載體展現春節(jié)文化。
課堂教學應跳出束縛,教師應站在學科本質、學段重點、大單元主題、課程文化的高度,建構學科理解,探索適合學生的課程教學,實現從教學意識向課程意識的華麗轉變。
(作者系重慶市開州區(qū)趙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3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