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精細化管理需要科學加持,但是“唯科學主義”的管理不僅容易忽視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還會增加師生負擔
■在實施教學精細化管理的同時,要對師生多些人文關懷,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有益于師生身心的活動,在管理流程中多一點留白,多一點無為而治
■在教學精細化管理中,學校不僅要制定學校層面的統(tǒng)一方案,還要關注教師的個性特點,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近年來,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教學管理也愈加科學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精細化管理越來越受到青睞。教學精細化管理能有效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但毋庸諱言,過度地精細化也會造成一些問題,不僅不能提升教學質量,反而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教學精細化管理切勿
走進“唯科學主義”誤區(qū)
教學精細化管理有其科學性,能節(jié)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一些學校管理者在認識和實踐上容易走進“唯科學主義”的誤區(qū),過于強調教學管理的“科學性”,無形中增加了師生負擔,影響了教學質量。
首先,在理論上認為教學管理精細化就是要堅持“科學主義至上”。受企業(yè)管理影響,教學精細化管理把“教學標準”作為教學管理精細化的目標,一些學校管理者過于強調“科學性”,認為傳統(tǒng)的事務型管理能夠在完成階段任務、總體任務上取得一定的效益,但每個階段的完成情況具有不確定性,管理效率達不到所謂的“標準”和“高效”,于是將目光聚焦在“管理要素”上,即關注備課、上課、輔導、作業(yè)批改、考評等。他們認為,只要對這些要素實施干預、科學設置,讓師生按統(tǒng)一安排、經(jīng)過研究和論證的步驟行進,就能實現(xiàn)各個要素的價值。這種思想認為,教師和學生就像機器一樣,如果不干預,可能偏離軌道,如果不進行設置,則有可能“怠工”。這樣的管理,從理論上看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但忽視了“人”的作用,把“人”當成了沒有思想的機械執(zhí)行者,容易陷入“唯科學主義”的誤區(qū),抑制了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反而使教學質量大受影響。
其次,在實踐層面進行過度測評與問責制,讓教學精細化管理陷入了工具理性崇拜。一些學校全面引入了測評和問責制,使學校對教學管理的全程、全內容的安排越來越細密。比如,對集體備課,有學校提出了嚴格的“五有”——有目標、有主備人、有討論、有記錄、有總結。對課堂管理,有學校提出要統(tǒng)一“五步”——預習、導學、鞏固、拓展和作業(yè)。為要求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有學校在每堂課的某個時間點統(tǒng)一播放音樂,甚至學生的小組合作次數(shù)、回答問題次數(shù)都被作了統(tǒng)一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校則對上述要素進行數(shù)據(jù)的“測量”,如果數(shù)據(jù)缺失,則被視為不合格。這樣的學校管理者認為,教學質量是一張張檢查記錄累積而成的,是通過測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排名提升的,卻使師生陷入了處處被安排、時時忙應付的窘境,負擔不斷加重。盡管從客觀上說,這種無所不包、無孔不入的測評和問責方便了管理,但也讓一些教學管理者陷入了工具理性的崇拜中。
過度“標準化”易使
教學管理過于精細化
隨著教學改革的速度加快,如何讓一線教師快速適應新理論、新實踐的要求,讓學生更好更快地轉變學習方式,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其中,教學精細化管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教學精細化管理不能過度崇拜科學工具理性,否則會帶來過度精細化的弊端。
第一,教學精細化管理更應該關注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而不是強調集體、形式上的統(tǒng)一化安排。教學管理需要統(tǒng)一,需要“共同體意識”,學校要做的,應該是使教師團隊有共同的教學愿景、教學信念,能夠做到問題共商、理念共融、學科共聯(lián)、資源共享、教法共選,這樣的“統(tǒng)一”更傾向于合作,精細一點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形式上的統(tǒng)一安排和設置,就與科學相違背了。相反,學校應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的形式上豐富多彩,例如在教研活動中根據(jù)不同的問題和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協(xié)作形式,讓教師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參與教學協(xié)作,將大大提高教師教研的積極性。
第二,教學精細化管理更應該關注教師個體的發(fā)展,而不是對其工作的精密測評和問責。近年來,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的迭代速度加快,讓一些教師難以適應,尤其是老教師,在實施新理念教學時容易感到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學管理如果再提出冰冷的“標準”和量化要求(比如有學校要求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應用3條以上新課標內容),對教師采用精密的測量、問責的手段,將適得其反。相反,學校如果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鼓勵其更新教學理念并作出相應的評價,將更受教師的歡迎。
第三,教學精細化管理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而不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精準量化。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學校需要更多關注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學生能否具身于學習情境,能否自主設計學習活動,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是否能與同伴有效溝通,能否呈現(xiàn)自己的學習“作品”并作介紹,這些應是教學管理更要關注的內容。如果還要按照嚴格的標準,對學生必須學多長時間、合作多少次、發(fā)言多少人次提出統(tǒng)一要求,師生定會反感。
第四,教學精細化管理更應該關注教學的育人功能,而不能讓測評問責機制產(chǎn)生消極情感。學科育人、教學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味地對教學進行測量和問責,則可能引起教師的抵制心理或消極情感,容易讓教師忽視教學的育人價值。對學生過多的行為量化也會引起學生的消極心理,弱化他們對自身生命成長的關注。教學精細化管理應該鼓勵教師利用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元素等,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科學發(fā)揮教學精細化
管理的強有力作用
教學精細化管理要從對科學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中走出來,融合各種因素,協(xié)調好各種關系,真正發(fā)揮其強有力的作用。
將科學管理與人文關懷相融合。教學精細化管理需要科學加持,但是“唯科學主義”的管理不僅容易忽視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還會增加師生負擔。因此,在實施教學精細化管理的同時,要對師生多些人文關懷,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有益于師生身心的活動,注重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導,在管理流程中多一點留白,多一點無為而治,既能減輕師生負擔,讓師生過上閑適美善的校園生活,也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高質量發(fā)展。
將統(tǒng)一要求與教師個性相融合。在教學精細化管理中,學校不僅要制定學校層面的統(tǒng)一方案,還要關注教師的個性特點,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針對特定的教師群體和個人,實施不同的管理策略,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明確不同的管理目標,做到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要求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學精細化管理之路,讓所有教師都能受益。
新時代、新教學、新管理,學校應該避免狹隘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避免走進科學工具理性的誤區(qū),要走出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性與個性化相連接、定量與定性相整合、效能感與閑適性相交融的教學精細化管理之路,讓教學精細化管理真正成為師生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效路徑,成為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作者分別系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江蘇省寶應縣泰山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9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